2025年8月25日下午,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第一期培育阶段性总结交流会议在南京农业大学隆重举行。南京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副院长鲁韦韦,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干部学校带班老师罗雪娇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南京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非学历教育科科长徐风国主持。来自广西的105名“头雁”同学齐聚一堂,共同回顾培育历程,分享学习收获,展望乡村振兴新征程。

会议在培育历程回顾中拉开序幕,“头雁”们通过影像资料重温了二十天的理论学习与实地研学之旅。国歌旋律随即响彻会场,全体肃立齐唱。歌声承载着投身农业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激荡着产业振兴的铿锵誓言。

鲁韦韦在致辞中强调,本次培育以“耕读并济、产教交融”为核心,从政策法规到智慧农业、从农文旅融合到管理能力锻造,课程体系全面夯实了“头雁”同学们的领军根基。她特别回顾了江苏溧水、高淳等地的实地教学,指出“现场即课堂、案例即教材”的实践价值,并郑重承诺南京农业大学将持续关注广西“头雁”成长,提供导师团队支持,通过跟踪回访指导深化联农带农机制,助力广西乡村产业腾飞。最后,她深情寄语同学们以“头雁领航担使命,山海无阻践初心”的昂扬姿态,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振翅高飞,争做新时代的“领头雁”,带领更多乡亲绘就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

罗雪娇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头雁”同学们这二十天的学习成果,指出同学们既掌握了现代农业科技,又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研讨提升了实践能力。她勉励大家要将南农智慧带回八桂大地,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在“头雁”学生代表总结发言环节,八位“头雁”依次登台,分享学习心得与未来规划。河池市粽子产业人韦晓峰呼吁联合乡亲组建合作社,让“土特产飞出大山”;南宁市果业代表潘光奇呼吁“用AI破解水果低价困局”,推动产业从“种得出”转向“卖得好”;班长廖爱侯提出“标准+品牌”双驱模式,借木霉技术革新有机农业;崇左市甘蔗产业代表覃宁计划打造“甘蔗文旅综合体”,破解机械化难题;桂林市药材种植人李梦丝立志播撒“中药+康养”融合的种子;来自崇左市的村支书黄柳羡提出将引入江苏智慧农场经验到广西大地;梧州市六堡茶人梁燕媚慨叹“科技让匠心茶香远扬”;来自防城港市的退伍军人、村支书张皇更是铿锵宣言:“头雁带群雁,顺风顺水顺振兴!”



(部分“头雁”同学代表发言图片)
会议最后,全体“头雁”同学深情献唱自创歌曲《多谢了(南农研学版)》,歌曲由韦晓峰作词、黄晨领唱。这首凝结二十天研学深情的歌曲,经过同学们课余时间的反复排练,在此刻倾情绽放。质朴的旋律中饱含对师恩的诚挚谢意,许多同学演唱时眼中泛起泪光。曲终时经久不息的掌声,成为对这段研学时光最温暖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