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智汇果业院士引领 桂雁拓新科技兴果

——张绍铃院士为2025年广西“头雁”开讲果树专题

作者:非学历教育科来源:非学历教育科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5日点击数:



2025年9月4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张绍铃教授以《科技赋能果树技术变革与高质量发展》为题,为2025年第二期广西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带来了一场内容充实、见解深刻的专题讲座,96名广西“头雁”共同参与学习。张院士从水果产业全局切入,系统阐述了果树栽培技术、种质资源创新、水果产品加工、土水肥管理、果树病虫害防治、果园机械化与数智化等知识体系,通过从栽培、加工到科技赋能的全产业链条讲解,为“头雁”们探索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之路提供了全面指导。

产业视角:从“大食物观”看果树产业重要意义

张院士在课堂伊始并未直接深入专业知识,而是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大食物观”切入,指出需突破传统以粮食为纲的思维,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粮食和食物安全。他指出,广西是我国重要的水果生产省份,水果产量位居全国首位。水果作为我国第三大农产品,是农业农村的重要产业,全国约有1亿多农民从事水果生产,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高质量发展水果产业,推动果树产业链延长和附加值提升,对于“头雁”振兴广西乃至全国乡村产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消费变革:果树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张院士首先深入浅出地对果树产业概况进行了剖析。他表示,当今百姓对水果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已经从区域性消费转向全国消费,从一般品质水果转向高端优质水果,从季节性消费转向全年性消费。这种消费变革为果树产业带来了新机遇,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益,另一方面更体现了科技驱动果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性。面对消费升级带来的万亿元市场规模,果业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亟须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品质、优化供给,为实现“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愿景提供强大支撑。

技术实践:从梨产业看果树全链条管理

在技术分享环节,张院士以梨产业为典型案例,系统阐述了果树从育种、栽培、施肥到机械化生产的全链条技术体系与实操案例。他首先向“头雁”们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梨工程技术中心所收集保存的全球1439份梨种质资源,以及该团队自主研发的“宁酥蜜”“宁霞”“夏露”等突破性梨品种。张院士指出,梨的精细化生产管理经验可推广至整个果园系统。他从果木标准化繁育、创新栽培模式、土肥水精准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及果园机械化与智能管理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以虫治虫”“果园生草”等前沿技术与实践案例。他强调,应科学利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未开发土地,推动非适宜区果树有序退出耕地红线,以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制定产业规划,形成协调资源与生产、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和肥料统施、加速果园机械化、注重梨园生态治理与采后处理清洁化、推广种养结合与有机肥替代化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绿色发展方向,全面提升产业价值。最后,他鼓励“头雁”积极打造智慧果园,努力构建一个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果业发展新格局。

发展模式:构建“五位一体”产业新格局

在讲座的总结部分,张院士勉励“头雁”同学们积极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机遇,深入思考如何将这一理念融入果业生产实践。他提出了以“五位一体”的系统发展模式推动果树产业现代化转型,即通过科学规划产区布局实现“良区”,以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良法”,以培育专业产业人才实现“良才”,以强化品牌营销体系建设实现“良销”,以持续选育优良品种实现“良种”,多维度协同发力,从而推动劳动者素质、生产资料效能和劳动对象品质的整体优化与迭代升级。

互动交流:院士为产业难题精准支招

同学们对张院士的讲解听得专注、思考深入,现场学习氛围浓厚。课间休息时,大家纷纷走向讲台,围绕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向院士请教,互动气氛热烈。

柳州市昌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覃慧雪就合作社引种的“妮娜皇后”葡萄上色难、影响销售等问题向张院士求助,并咨询了“宁霞”梨在广西引种的可行性。张院士从栽培生理的角度初步分析了果实着色的影响因素,并立即推荐团队专家为她后续提供具体技术指导。针对引种问题,他指出广西具备试种“宁霞”梨的条件,但需注意跨生态区种植可能带来的成本挑战,同时承诺若开展试种,可协助提供种苗支持。

广西龙胜岭田本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助理农艺师梁保明提出,能否将梨的创新型栽培技术尤其是授粉措施,迁移应用到罗汉果种植中。张院士充分肯定了这一跨作物借鉴的思路,鼓励他开展探索性实践,并主动推荐了广西本地的专家资源为其提供后续技术支持。

北海市合浦洵利花生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仲秋则反映了火龙果深加工中遇到的现实难题——果酒存放后色泽加深,亟需寻求解决方法。张院士同样细致回应,并推荐了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的专家为其提供针对性指导。

课堂答疑:院士为生产痛点把脉问诊

在课堂最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依旧热情高涨,争相发言。桂林市灌阳县柯利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蒋继红首先提出,其两千亩农场采用无人机施肥不仅成本高昂,且未达到预期效果。张院士建议,应着力提升作物耐药性,采取地面与空中协同作业的科学施肥方式,运用空、地一体化的智能遥控精准变量喷雾技术,同时注重控制管理成本,切实提升生产效益。

玉林市北流市丰硕园水稻种植家庭农场总经理禤惠建就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发出疑问,与张院士共同探讨机械化是否将成为未来农业的主导方向。张院士对此表示赞许,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推动其核心要素——高素质劳动者、高科技劳动资料和高效能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与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整体产业水平的跃升。他特别强调,广西多丘陵地形,机械化推广难度和成本均高于华东平原地区,建议产业带头人应科学规划、集约资源,探索适宜本地的高效经营模式。

现场互动气氛热烈,桂林市阳朔县金宝乡大水田村民委员会党总支书记陈忠胜、广西浦生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耿榆钧、广西百利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上官星云、广西平南桐来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志辉等多位同学,还就转基因作物应用、特色农产品出口、梨膏开发与营销、林下中药材种植等实际问题踊跃提问,张院士均予以细致解答和务实建议。他特别提到,此次交流中收集到的许多一线生产难题,也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现实参照和启发。

“头雁”感悟:院士课堂接地气解难题

课后,“头雁”们对这场院士课堂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家普遍认为课程内容兼具高度的科普性与实践指导价值。张院士的讲解将复杂的果树技术知识阐述得清晰易懂,所分享的技术方案和经营理念对一线生产具有直接的参考和应用意义。

来自柳州的覃慧雪由衷感慨:“张院士的建议令我深受启发,他主动帮我联系专家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更让我无比感动。我此行不仅带着自己的疑问,也肩负着家乡乡亲们的嘱托,代表他们向院士求教。张院士不仅耐心倾听,还逐一细致解答,这份无私的帮助令我倍感温暖、信心倍增。返回家乡后,我将牢记张院士的勉励——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果业发展,努力实现‘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壮乡愿景,真正发挥一名‘头雁’的引领作用!”







   Copyright 2017 南京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55736号-3   地址:中国南京卫岗1号第三实验楼

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