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11日至12日,南京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组建专家导师团队赴上海市开展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需求前置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旨在精准把握“头雁”学生实际需求,优化后续培育方案,为2025年项目高质量实施奠定基础。此次调研由江苏省“头雁”发展联盟理事长、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蔡恒带队,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罗英姿,智慧农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汤亮,继续教育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毛卫华等共同参与。
精准把脉:深入合作社洞察需求
9月11日下午,调研团队首站抵达上海“头雁”学生尹士丰经营的上海尹民果蔬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是一家集绿色农产品种植、农业科技创新与休闲旅游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基地。专家团队实地考察了合作社的种植大棚、“田缘里”生态种养系统以及田间学校等核心板块。尹士丰详细介绍了合作社的运营现状与发展瓶颈,并就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向专家团队求教。蔡恒、罗英姿等专家针对技术升级、管理模式创新等提出了切实建议。作为“农三代”,尹士丰在父亲尹学兴的带领下正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她表示,合作社希望通过此次“头雁”培育,与高校科研团队深度对接,引入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打造产学研融合的示范样板,提升发展能级。

座谈凝智:共商培育优化路径
参观结束后,调研团队在合作社召开上海市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调研座谈会。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人事处一级调研员张漪、三级调研员张春夏,上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黄辉、副校长费建、农教部副主任陆伟,以及5名“头雁”学生代表共同参与研讨。

座谈会聚焦“头雁”学生的真实需求,围绕赴南京农业大学集中培育的课程设置、实践内容与学习方式进行了深入交流。专家团队认真聆听了每位学生的发言,并给予了专业回应与解决方案。

硅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植保总经理严雪芳提到,病毒病是农作物的重要威胁,她期待在南农学习前沿科研技术与防控方案;上海沐旭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潘金志分享了他发展“小而精”农业、建设水蜜桃分拣中心并带动乡亲致富的经验;上海国朝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国朝表示,以往参与过的农民培育使其在技术、学历与视野上获益良多,他渴望成为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践行者;上海宿予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宇荛则介绍了通过农文旅融合打造品牌理念、串联乡村旅游线路以带动消费与增收的实践,反映了众多新农人的共同愿景。

科技探访:聚焦智慧农业新动能
9月12日上午,调研团队赴滴翠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考察调研。公司CEO、2025年上海“头雁”学生安浚,向专家团队介绍了企业发展历程、研发特色与核心产品。

安浚带领专家参观了滴翠智能研发中心与场景演示区,重点展示了智能控制系统、作物生长监测平台及病虫害AI识别技术等创新应用。这些技术成果体现了科技赋能农业的广阔前景。

现场考察后,团队与企业召开了第二场“头雁”项目调研座谈会。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上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相关领导,以及上海三友种苗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晟辰、上海仓桥水晶梨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林雪君、稷青(上海)有限公司运营总经理蒋谨等“头雁”学生代表共同参与。

参会领导、专家与“头雁”代表就智慧农业发展、智能农机应用场景、种质资源保护与育种创新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调研团队详细记录了“头雁”们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具体难题与课程需求,为后续定制化培育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政校协同:共绘培育新蓝图
9月12日下午,调研团队在上海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召开第三场座谈会,与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人事处处长杜小强等领导共商“头雁”培育实施方案。

上海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校长黄辉与南京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毛卫华分别介绍了上海“头雁”项目的筹备进展与实施规划。双方围绕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跟踪服务等环节进行了深入探讨。
杜小强指出,上海农业正朝着都市农业方向蓬勃发展,需聚焦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种源农业、绿色农业及乡村休闲旅游等核心领域。他强调要推动“一人一策”、“一企一径”、“一业一群”的个性化培育模式,优化课程以提升学生获得感与参与率。同时,他期待搭建江苏、上海两地“头雁”交流平台,深化区域合作,共同推动长三角农业一体化发展。

此次调研是南京农业大学深化“头雁”培育工作、精准对接学生需求的务实举措。通过面对面交流、实地考察与座谈研讨,学校进一步掌握了上海“头雁”学生的发展现状与核心需求,为后续高质量开展集中培育与跟踪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南京农业大学将继续完善“头雁”培育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