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专业建设

精品课程《兽医寄生虫学》课程基础及教学资源

作者:李娟来源:教务科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9日点击数:

一、课程建设基础(含课程现状、课程评价及教学效果)

《兽医寄生虫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核心课,寄生虫病是国家法定动物疫病。《兽医寄生虫学》在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构建、动物疫病防控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学进步和学科的发展,《兽医寄生虫学》在改革中不断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改革成效显著,建立起了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

1)更新教材,与时俱进

本课程以中国农业大学孔繁瑶教授主编的《家畜寄生虫学》第二版修订版为主要教材,参考中国农业大学汪明教授主编的《兽医寄生虫学》第三版(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前者的优点是寄生虫种类集中,按寄生虫系统分类编排,后者的优点是便于复习,按寄生虫的宿主动物来分类编排,但也有各自的不足。课程组根据该课程的学时和教学实际情况,将前两种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体系。

为了弥补教材文字多、图片少等不足,将本实验室的寄生虫标本和病理标本进行整理拍照,出版了《兽医寄生虫病彩色图谱》(2004年(第一版),2011年(第二版)),作为补充教材和参考图书。该书是国内出版的第一本寄生虫病彩色图谱,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被很多教学和科研单位作为参考图书。

2)改革教学内容,强化案例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动物养殖业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养殖规模由分散到集约,动物种类由以役用大家畜为主变为以肉用、蛋用、奶用、毛用、皮用和伴侣等多种动物全面发展。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过去的以散发为主变为以群发、流行发生为主,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疾病的控制也由过去的以个体治疗为主转为群体控制为主。针对这种变化,我们对兽医寄生虫学的讲课内容也不断进行更新。如将马属动物的寄生虫病不再作为重点内容,增加水禽、兔、犬、猫、观赏禽类等的寄生虫病的有关内容,适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此外,近年来,有关寄生虫病的免疫预防和免疫诊断也有了极大的进展,但教材中这部分内容较少。为此,我们结合科研工作,增加了有关免疫诊断和免疫预防研究进展的内容,重点介绍寄生虫免疫诊断方法的实用性和存在的不足,突出寄生虫病的免疫预防特别是有关寄生虫疫苗的研究进展和优缺点,使学生既对学科的发展有所了解,又对存在的问题有所认识。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兽医学在保障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寄生虫病中,相当一部分是人畜共患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如猪囊虫病、旋毛虫病、日本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棘球蚴病、弓形虫病、隐孢子虫病等。对于这些病,我们始终将之作为重点,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这些病的有关情况,特别是这些病是如何在动

物和人类之间传播的,以及这些病对人类所造成的危害。并结合近年来发生在我国的案例,提高学生对这些疾病重要性的认识。

上述教学内容的改革,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毕业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3)实施启发式教学,改进教学手段

兽医寄生虫学历来被认为是兽医专业课中较难学的课程之一。其原因在于寄生虫种类繁多,形态结构多样,生活史复杂,多数疾病缺乏典型症状等。但寄生虫病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如病原体按动物分类多有共同的特点,其致病多与其寄生部位及在体内的移行有关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抓住寄生虫共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区别病原体;要求学生掌握寄生虫感染的动物种类、寄生部位和是否在体内移行等,在已经学过的生理、生化、病理等课程的基础上,发挥联想、比较,从而掌握其致病机理、病理变化、症状等。使这门课真正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变的易学、易懂、易掌握、易应用。

与此同时,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手段。理论课授课方式包括常规课堂讲授、文献阅读、网络课件浏览、课堂讨论、定期答疑等形式,以期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配以幻灯片、投影膜和录象带,形成了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系统的教学辅助手段。所制作的《兽医寄生虫学》多媒体课件在教育部第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高教组优秀奖。

同时,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认真听取学生意见,与学生探讨最佳授课方法,并且听取教学督导组专家、教授的意见,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真正喜欢并学好兽医寄生虫学这门课。

4)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自主编写了《家畜寄生虫学实验指导》,将实验课单独开设,加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增设实验教学实习周,其中实验教学实习周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完成。在教学中,全体教师认真备课,注重技术基本原理的分析,提倡学生自己设计试验并自己完成,启发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几年的摸索,形成了实验课、实习周并举、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共存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实验室向全体学生开放,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教学效果,表现为学生参加实验积极性得到提高,学生到本课程组从事毕业论文和科学研究训练(SRT)的人数不断增加。近5年来,课程组先后指导40多名学生从事10多项SRT研究,其中2项获国家大学生实验计划资金资助、1项获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其他项目均由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专项资金资助。

5)尝试双语教学,提高专业英语水平

本课程主讲教师曾在美国、英国、加拿大、丹麦等国进修,英语水平较高。近年来,课程组先后培养了5位外籍留学博士研究生,促进了课程组教师英语水平的提高。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查阅寄生虫学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授课教师重视在授课过程中对英文专业名词的介绍,并开始尝试在部分教学内容中使用双语教学。

6)建设教学网站,搭建互动平台

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建设了教学网站,在网上提供网络课件和相关教学参考资料并及时更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任课教师的电话和邮箱向学生公布,建立每周一次的答疑制度,鼓励青年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解答了学生在学习遇到的问题,同时,也使学生对教学目标和教师本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促进了师生互动,促进了教书育人效果。

7)改革评价方式,注重实际能力

改变过去单一的一张试卷评价标准,采用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期终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实验课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来综合评价学生成绩的标准。平时成绩主要根据课堂考勤、回答问题、实验报告等来评判。期终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实验重点考查学生对病原、病变的识别、实习周中自主设计试验的能力和完成情况。

8)建设基础良好,同行评价优秀

课程组由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教学水平高,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组成。课程组坚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在多年的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对教材及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补充,实施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改进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效果好,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

同行专家评价:该学科教研组具有丰富的寄生虫的病原和病例标本,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制作的课件图例丰富。任课教师课前准备充分,认真备课,注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丰富充实,并即时注意更新和补充相关新的内容。他们善于利用现有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充分掌握该课程的知识要点。

二、基本资源清单

合计54学时,包含所有教学章节和全部知识点。

1)第一章 前言,3学时。

2)第二章 寄生虫与宿主,1.5学时。

3)第三章 寄生虫的流行病学和地理分布,0.5学时。

4)第四章 寄生虫病的免疫与实验室诊断技术,1学时。

5)第五章 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1.5学时。

6)第六章 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规则,0.5学时。

7)第七章 吸虫病,8学时。

8)第八章 绦虫病,7学时。

9)第九章 线虫病,11.5学时。

10)第十章 棘头虫病,1.5学时。

11)第十一章 蜱螨,2.5学时。

12)第十二章 昆虫,2学时。

13)第十三章 原虫概论,1学时。

14)第十四章 鞭毛虫病,3学时。

15)第十五章 梨形虫病,4学时。

16)第十六章 孢子虫病,5学时。

17)第十七章 猪小袋纤毛虫病,0.5学时。

三、拓展资源建设及使用情况

该课程教学主要围绕指定教材,同时参考了国外兽医寄生虫和人体寄生虫等相关学科教材,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将注重学科前沿研究,从兽医寄生虫学科权威杂志Parasitology Today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arasitologyVeterinary ParasitologyParasitologyJournal of ParasitologyExperimental Parasitology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ParasitologyParasite Immunology等中获取最新的研究进展,将大量的寄生虫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内容补充到教学中。拟将课程组在鸡球虫病、捻转血矛线虫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等研究中所取得的最新成果融合到教学中。

 

   Copyright 2017 南京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55736号-3   地址:中国南京卫岗1号第三实验楼

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