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院士讲坛:沃野林果茂,名师桂雁强

——沈其荣院士为广西“头雁”开讲有机肥专题

作者:非学历教育科来源:非学历教育科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9日点击数:



2025年8月7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沈其荣教授以《木霉农业》为题,为2025年广西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班(南京农业大学)带来了一场高水平的专题讲座。沈院士聚焦微生物农业前沿技术,系统阐述了木霉菌的作用机制、生物肥料研发创新及产业应用,帮助“头雁”拓展农业科技视野,提升产业赛道选择能力,夯实土壤健康与微生物农业知识体系。与105名“头雁”一起,共同探索微生物科技激活乡村产业振兴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路径。


沈院士在授课伊始,并未直接切入技术知识细节,而是从职业选择和农业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谈起。以大家所关注的高考择校志愿引发思维破框,指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的核心在于“选对赛道、用对方法”。他以自身数十年扎根农业科研的经历为例,强调农业从业者必须具备“高维度思维”——即从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市场需求等多角度综合研判,而非局限于传统种植模式或短期效益。

“农业不是低端产业,而是最具科技含量、最需创新思维的领域之一。”沈院士表示,“头雁”作为乡村产业带头人,必须学会“跳出化肥论化肥”“跳出农业看农业”,例如从土壤健康切入,通过微生物技术提升作物品质和产量,进而打通高附加值农产品市场。这种思维模式,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产业规划中避免同质化竞争,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

在科学原理层面,沈其荣院士以木霉菌、芽孢杆菌等模式微生物为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微生物肥料改良土壤、促进作物生长、防治土传病害的机制。他指出,传统农业过度依赖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微生物群落失衡,而木霉菌等有益微生物能够通过促生作用、营养竞争、系统激活等三大途径实现土壤修复与作物健康。沈院士用通俗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机理,并强调:“微生物肥料不是简单替代化肥,而是通过生态调控实现‘减肥增效’,这是未来农业的必然方向。”

在技术应用层面,沈院士结合实际,深入分析了当前生物有机肥技术及其产品的基本现状,从科学精准施用、配套技术集成、效果反馈评估等维度分享了木霉有机肥料的使用要领。他指出,在农业生产中,要遵循“因地配菌、适物定方”的原则,通过施用木霉生物肥,调控土壤生物区系,调动土壤生物服务于植物根系健康生长,推动木霉技术转化为种植主体的经济效益增量,实现“沃土增收”的良性循环。


在课堂互动环节,同学们围绕土壤改良、作物健康生长、木霉菌生物有机肥施用技术等实际问题,向沈院士踊跃提问,现场交流研讨氛围浓厚。

桂林市约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助理研究员梁晶龙对沈其荣院士团队研发的木霉菌种NJAU4742展现出浓厚兴趣。他围绕该菌种的复合施用可行性(如与淡紫拟青霉混用)、贮存技术要点、有机肥活性保持及含水量调控等实操问题展开咨询。沈院士结合农业生产中的成本控制、操作难度、研发便捷性等需求,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技术建议。沈院士指出,木霉菌种NJAU4742可与淡紫拟青霉协同使用,通过多重作用机制实现病虫害复合防控;针对菌剂贮存环节,冻干工艺虽能长期保活但农民成本过高,建议以调控菌种含水量为核心方案,在保障微生物活性与透气性的同时降低应用成本。

南宁市仙菇果园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潘光奇就木霉菌有机肥施用频率、线虫病害综合防控等实操问题向沈院士现场求教。沈院士针对技术痛点逐一解析,并表示:院士团队可以为广西“头雁”提供技术帮助,包括火龙果叶面溃疡病等疑难症候的技术指导。

岑溪市唐陶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唐先生围绕土壤改良方案、木霉有机肥科学施用、作物提质增效路径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问题,向沈院士寻求专业指导。沈院士强调,精准施肥是土壤健康与作物生长的基石,阐释了“以菌养土、以土促根”的技术本质,并详细解析了木霉有机肥的水分调控、菌群激活技术等施用关键参数。

课后,同学们纷纷感慨沈院士的授课内容贴合实际、解答清晰,使大家收获颇丰,思维得到跃迁。特别是现场提问的几位同学,在与院士的思维碰撞后,更体验到“醍醐灌顶”的豁然。

梁晶龙在交流后表示:“与沈院士的对话收获十分愉快,远超预期!他不仅用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经验解答了我的困惑,还为我拓展了应用思路。他的建议非常‘接地气’,有‘泥土味’,既符合生产实际,又开拓创新视角,对我的研发工作具有直接指导价值!”

潘光奇感慨道:“过去使用有机肥常因原理不明导致效果不稳,现在经过沈院士深入浅出的讲解,了解到生物有机肥发挥作用的科学原理,扫清了我的知识盲区。更惊喜的是,院士团队还提出为我们提供帮助,我感到十分安心!我将遵循沈院士的技术指导,科学应用木霉生物有机肥,着力提升火龙果品质,通过标准化种植推动合作社生产水平整体升级,以科技赋能实现增产增收目标!”

作为学生之一,唐先生的看法颇具代表性,道出了许多“头雁”的心声,他坦言:“经过沈院士的授课和与他的交流,我越听越明白!土地改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业创新不能只盯着品种和销售,土壤健康才是根本,健康土壤对农作物的意义如同高楼筑基。我深知,农业生产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今天看到沈院士对农业的敬业与认真,让我们一线农人深感共鸣!”



   Copyright 2017 南京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55736号-3   地址:中国南京卫岗1号第三实验楼

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