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作物育种学课程总体设计
教学内容的组织、学习活动的组织:
课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在这个基本前提下,明确任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任务。其一,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其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侧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在教学方法上我们综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
1、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式,上下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启发式:由老师讲授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并将理论和园艺作物育种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启发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参与式:有关理论在育种实践上的应用等延伸内容,老师先提出问题或留下作业,请同学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上交作业,由老师批改后,就学生上交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总结。
2、把握学科研究进展,讲授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学习兴趣
“园艺作物育种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园艺作物育种研究发展很快;育种目标技术日益更新。为了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本课程教师按计划定期地进行集中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必须介绍本学科最新学术研究成果。配合具体的案例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应用学科来说,现代化教育手段取代不了实物教学和实际操作。
实物教学:园艺作物的各类种质资源的特征、特性,到标本园教师现场讲解,学生再分别观察记载。
实践操作: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蔷薇科、菊科等园艺作物的杂交技术等,要求学生要参与其中的各个环节的操作,包括:父本花粉的获得、母本的去雄隔离、人工授粉、杂交后种株的管理、杂交种子的收获等。
4、采用案例教学,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课程的教学中, 我们引人案例进行分析, 这对有些难以理解的重要概念可以通过分析案
例的形式得到解释。加深学生的印象, 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课堂教学设计中, 利用找经典的成功育种成果实例导人教学主题、学生参与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入原理与理论、再结合实例进行讲解的课堂模式,如:在雄性不育系的教学中导入方智远院士选育甘蓝雄性不育系的案例。教学中应该加强基本原理及
概念的理解, 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评价方式:
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引领着学生的发展,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好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程将摒弃传统单一的“以考代评”的评价指标,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把学生实习、实验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实验手能力、熟练程度等作为学习评价的指标。
共享思路:
课程大纲、教学日历、多媒体课件、习题集、授课录像等资源统一上网,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资源的共享。